谈好的生意,却莫名其妙地黄了?参加项目投标,还没竞标就被刷掉了;向银行贷款,也被无情拒绝;近几年,随着信用建设日趋完善,因为失信被工商部门拉黑,受到行政部门的联合惩戒;“信用破产”从而错失商业机会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今大数据时代,信用报告已成为金融机构信贷审批的重要参考,其适用范围不断拓展,一旦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失信行为(像地址异常、年报异常、严重违法、行政处罚、法律诉讼都属于失信行为)都将被公之于众,企业在以后的经营中将举步维艰,处处受限,像贷款,招投标,上市,业务往来等等都将受限制。
“企业一旦受到行政处罚,相关信息就会同步到‘信用中国’网站上公示,影响企业参加招投标、政府采购等资格。”业内人士说,交了罚款并不意味着“麻烦”就会自动解除,企业需要先主动整改,纠正失信行为,再申请信用修复。
为了保障企业失信主体权益,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2019年,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中国”网站及地方信用门户网站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机制的通知》,对“信用中国”网站及地方信用门户网站行政处罚信息的修复工作予以规范,并规定了行政处罚信息修复条件。
首先,申请人须已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完成需要整改事项;其次,申请人公开做出信用承诺,并提供身份材料;最后,行政处罚信息在信用网站上的公示时长已满足最短公示期。
一般情况下,按照失信行为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可将行政处罚信息划分为涉及一般失信行为和涉及严重失信行为。其中,涉及一般失信行为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期为3个月到1年,涉及严重失信行为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期为6个月到3年。
关于企业信用修复更多交流关注加私信,华枫李恒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