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关系到每一个普通民众的生活,并影响到所有的居民生活中,许多人因为无意的疏忽导致,上了征信黑名单,出现买房买车困难,征信影响最大的群体,是被执行人大军,征信的枷锁让他们翻身成为了奢望,而对公征信却不甘落后,也就是企业征信,根据《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称《办法》)已于2023年5月1日起悄然施行,让许多濒危企业,有更多的生存手段。
但是他们的适用主体仅仅为法人及非法人组织
根据文件内容显示,《办法》指出信用主体依法享有信用修复权利,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中国、信用平台网站均可开展信用修复活动。其中信用修复的方法为移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终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修复其他失信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办法》适用主体为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与个人征信报告不同。许多不良媒体故意利用“信用与征信”字眼,玩弄文字游戏,蛊惑消费者以达到其目的。
《办法》发布之后部分城市房产销售、反催收组织借机打出5月1日起结清逾期就可修复征信幌子,诱导消费者购入自家商品房,形成不良社会影响。
在《办法》文件中涉及的信用共享平台为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中国、信用平台网站,并非公众熟知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文件内涉及管理主体为国家发改委,同负责个人征信系统的中国人民银行有着本质的区别。
个人认为是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征信的重要性,但大部分消费者仍缺乏信用意识。加之近几年的疫情影响,我国金融环境不景气,许多消费者因财务问题影响到自身征信。同时,不法分子察觉到行业空隙,通过伪造虚假记录,让许多消费者深陷“征信修复”骗局之中。
征信修补无路可走
征信系统在架起我国信用制度桥梁的同时,也被不法分子盯上,征信数据的篡改滥用、个人信息的泄露盗取等问题近年频繁出现。
网贷、消费贷等线上金融产品种类繁多,加之经济下行等增加了还贷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个人征信出现不良记录的情况增加。但随我国征信系统的完善,征信已成为居民的第二身份证,若征信可以修复,可能会改变许多人的生活。
但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答案是:想都别想,不可能!
人行征信中心官网信息显示,征信中心不对外提供逾期记录处理、违规网贷账户关闭、征信修复、黑名单解除等相关服务。
同时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中第16条规定,征信机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为5年,即对逾期等不良信息,需自该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后5年,才能删除该不良信息,且目前该项规定并未调整。
因此,消费者应增强自身的信用意识,避免因贪图便捷而上当受骗。在遇到征信问题时,应该选择合法渠道寻求帮助,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财产安全。如果发现有类似“征信修复”等违法行为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个人征信修补无路可走
二代个人征信全面覆盖后,共同借款人、场景类消费贷款、处罚裁决、担保信息等个人数据相继统入到个人征信报告当中。
乃至水电信息悉数计入征信报告,征信生活化趋势已经推行开来,在此基础上「消费金融频道」认为未来征信趋势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人征信机构可能会通过社交网络、移动支付、物联网等数据分析,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个人信用状况。同时,机构可能会借助区块链技术,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和传输,避免征信的滥用。
其次,征信机构可能会采用多元化的信用评估模型,更好地反映个人信用状况。例如个人的社交评分、消费习惯、生活习惯等可能成为信用评估的新指标,从而帮助金融机构更准确地了解个人信用状况。
最后,征信机构会加强个人数据权益的保护,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更加严格的安全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和保密,防范信息泄露、篡改等问题。但最重要的是,信用机构需要秉持诚信经营原则,确保信息安全、准确和可信。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帮助部分企业“改过自新”重回信用体系,促进了金融环境的良性发展。虽《办法》适用于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但在整体社会信用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带动了个人信用的提升。
不知道个人征信修复,还要多久才能到来,让许多明明,可以翻身的人,被征信枷锁压的死死的,你支持个人征信修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