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小微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时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境。特别是在涉及法律纠纷时,如何在保障各方权益的同时,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司法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
九江市柴桑区法院在面对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件时,积极运用“活封活扣+执行和解+信用修复”机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支持。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法院在平衡劳动者权益与企业利益方面的智慧与担当,也体现了法院在服务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积极作为。
本案例的详细记录和分析,旨在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帮助企业在遇到法律纠纷时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化解矛盾。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一案例的分享,推动更多司法机关积极探索创新执行机制,为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案情简介】
2021年4月6日,许某某在江西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简称某塑料制品公司)工作时不幸受伤,被评定为六级伤残。双方因赔偿事宜未达成一致,许某某遂将某塑料制品公司及其股东何某某、向某某告上法庭。经九江市柴桑区人民法院(简称柴桑区法院)调解,公司需赔偿许某某45万元,两位股东承担连带担保责任。然而,调解生效后,公司及其股东并未履行赔偿义务。
【执行经过】
2022年2月11日,许某某向柴桑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发现公司账户余额为零,股东银行账户资金也十分有限。实地走访显示,该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和产品滞销已停工停产。公司表达了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恢复生产的愿望。
柴桑区法院面对这一挑战,转变执行策略,决定对某塑料制品公司的生产设备采取“活封活扣”措施。这意味着在查封期间,这些设备仍可用于生产,但不得变卖或转卖。同时,执行干警积极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最终促成执行和解。被执行人某塑料制品公司立即支付30万元,余款约定于6月底前履行完毕。
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柴桑区法院还启动了信用修复机制,及时解除了被执行人的失信和限高措施。此举使得某塑料制品公司成功获得银行信用贷款,企业得以重新投入生产经营。
【案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