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背景下,司法机关不仅要维护公平正义,还要兼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在处理涉及企业的执行案件时,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助力企业走出困境,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乐平市法院在处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时,巧妙运用信用承诺机制,实现了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及第三方企业的共赢,为法治营商环境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案例详细记录了乐平市法院在处理该案件时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展示了法院在运用信用承诺机制方面的创新实践。通过这一案例的分享,我们希望能够为其他司法机关在处理类似案件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法治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企业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增强法治意识,共同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案情概述】
乐平市某煤矸石销售部(简称销售部)与江西某建材有限公司(简称建材公司)之间的买卖合同纠纷,经乐平市人民法院调解后,确认建材公司应支付销售部货款及诉讼费用共计180余万元。然而,建材公司仅支付了部分款项,剩余143余万元未按约支付。
【执行经过】
2022年2月,销售部向乐平市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过程中,法院了解到建材公司是当地重点企业,受多重因素影响陷入经营困境。但该公司已将资产租赁,且承租人已预付租金至2022年7月。为平衡各方利益,乐平市法院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未立即强制提取租金。
法院积极组织销售部、建材公司及承租人进行座谈协商。2022年3月,三方达成和解协议,约定自2022年7月起,承租人每月从租金中转付10万元给销售部,直至款项全部付清。同时,建材公司向法院申请信用承诺,承诺解除账户冻结后,将用于缴纳工人社保,并积极配合履行协议。
鉴于建材公司的承诺及实际情况,乐平市法院出具了信用承诺决定书,暂不将其列入失信人员名单。此举不仅修复了建材公司与承租人的信用关系,还增强了申请执行人对承租人的信任,促进了三方深化合作。案件最终得以顺利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