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案件的处理流程,基本分为:1、准备阶段;2、立案受理;3、开庭审理;4、判决和后期工作四大阶段,四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准备阶段和开庭审理阶段。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指立案的准备工作。包含1、案件事实的整理;2、主体资料的准备;3、起诉状的材料的准备。
1.1案件事实的整理
起诉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明确起诉的请求,也成为诉讼请求。即明确要求被告支付款项、或者赔礼道歉等具体行为。
同时基于证据对上述请求寻找法律事实依据。在一般简单的民事案件中,证据是客观存在的。
基本来说,证明案件基本事实的证据必然是存在的,自己能准备的证据基本都可以及时准备,对于那些自己没有掌握或者无法举证的,可以换一个思路,或者换一个请求。
1.2主体资料的准备
主体资料的准备一般是指原被告双方的身份信息。
如果对方是个人的话,查清楚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电话。部分法院需要身份证复印件;
如果对方是公司的话,在工商信息公示上查询打印,也可以用企查查、天眼查等工具;
1.3起诉状的材料的准备
在准备阶段需要制作基础文书。原则上包含以下文书:民事起诉状,证据目录,基本证据。
二、立案受理
影响立案的另外一个就是受诉人民法院。一般来说不讨论级别管辖,只考虑地域管辖。地域管辖。以交通事故为例,原则上事故发生地能更好的保护受伤者,更方便起诉,降低诉讼成本。同时原告可以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法院进行起诉。
各地法院对于立案材料并不统一,应当提前去法院进行询问,并按要求进行准备。
得益于立案登记制度和网上立案的普及,目前大多数法院均可以网上申请立案。微信找到“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即可。
但是要注意的是,大部分法院的审核存在不及时的问题,一般7日内会审核完毕。未审核完成的,及时拨打12368和法院立案庭审核人员取得联系。
同时,另有一些法院强制调解。也就是说,即使你立案审核通过,并不代表正式立案。需要联系调解员,反馈调解不成的意见,转到正式立案。
法院受理立案的标志是,发送立案受理通知书,并进行缴费。至此,立案环节结束。
三、 开庭审理
3.1开庭前的准备工作
由于是网上立案,目前诉讼参与人应当在起诉后,及时将材料送给承办法官。
同时法院工作繁忙,部分法院又不严格执行送达程序,在开庭前一定要与法院确认是否能够准时开庭。
3.2开庭过程中
开庭是流程性工作,开庭的核心是说服法官。
庭审过程中,一定要听从法院的指挥,也要明确书记员是否将自己的意思记录全面。
只有全面、积极的参加庭审工作,做到有效庭审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有的律师认为,一切凭证据,开庭的是照本宣科,有的律师认为,全凭开庭的技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全面的。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充分运用庭审程序,说服法官。
庭审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说服法官,不是呈一时口舌之利,表演给法官看,这样百害无一利。应当认识到,法官的职责是查明事实,而不是看表演。
因此,要在基础材料的事实情况下,进行合理的加工和讲一个符合逻辑和常识的故事,形成法官的内心确认。
四、判决和后期工作
判决是法官形成内乡确认的过程,大部分案件事实不能全部在一次庭审过程中全部查清。因此,二次开庭和庭下询问是必不可少的。故在开庭之后和判决形成期间,可以向法院递交书面的意见。
判决之后如果对判决不满意,可以要求法院进行判后答疑和上诉。
附录:民事审判期限流程概谈。
1、立案,接受材料并登记(约5日)
2、分配承办法官,并通看材料(约5日)
3、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15日)
4、将答辩状发送原告,并确定举证期限(15日)
5、开庭(1日)
6、制作判决文书(10日)
7、邮寄当事人。
以上不包含邮寄时间和当事人无法联系、公告、鉴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