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的信息数据直接来源于政府部门。比如大家熟悉的:环保部门对污染了环境的企业下达的行政处罚信息,税务局对未办理纳税申报的行政处罚信息等等。一旦企业发生失信行为,将会对企业主体的生产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限制。
接下来我们分以下7个模块详细聊聊企业信用的问题:
1、企业信用修复是怎么来的?
2、哪些行为会让企业信用受损
3、企业信用受损对企业有什么坏处?
4、企业要怎样申请信用修复?需要的时间?
5、是所有失信行为都可以进行信用修复吗?
6、延伸话题:各部门是如何依据企业信用施行分级分类监管的
企业信用修复是怎么来的?
首先说下什么是企业信用修复。
企业信用修复是指失信主体在一定期限内主动纠正其因非主观故意因素导致的失信行为,按照一定条件,经规定程序,重建信用的过程。
2019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第十三条中提出了,要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
失信市场主体在规定期限内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可通过以下行为开展信用修复:
作出信用承诺完成信用整改通过信用核查接受专题培训提交信用报告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等。修复完成后,会及时停止公示失信记录,终止实施联合惩戒措施。这里要注意的是,修复企业信用只是不予公示,失信记录仍然存储在社会信用信息平台,而不是删除记录(第三方机构另算),有关部门经过授权后还是能查询到的。
哪些行为会让企业信用受损?
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来自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如:企业)进行的处罚信息。除了开头所举的例子,还有大家已经很熟悉的法院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市场监管局对违规生产经营的行政处罚信息等等,可能的行为非常多。
企业信用受损对企业有什么坏处?
根据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会对失信主体实施包括行政性、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四大类”的约束和惩戒。
其中,市场性约束和惩戒措施包含但不限于:
1、制出境和限制高消费行为等措施;
2、支持征信机构采集严重失信行为信息,纳入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
3、引导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定价原则,对严重失信主体提高贷款利率和财产保险费率,或者限制向其提供贷款、承销、保险等服务。
企业信用受损
企业要怎样申请信用修复?需要的时间?
根据规定,能够进行企业信用修复的失信行为分为一般失信行为和严重失信行为。失信主体可提供已履行处罚义务的相关材料、公开做出信用承诺、参加信用修复培训、提交信用报告等程序展开修复,上面提到过,这里要多加一条:要过最短公示期。
涉及一般失信行为的行政处罚信息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在信用网站上最短的公示期限为三个月,最长的公示期限为一年。
涉及严重失信行为的行政处罚信息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在信用网站上最短的公示期限为六个月,最长的公示期限为三年。
是所有失信行为都可以进行信用修复吗?
不是。
在6大领域、16种行为中被处以责令停产停业,或吊销许可证、吊销执照的行政处罚信息是不能被修复的。
6大领域分别是:在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强制性产品认证等领域被处以责令停产停业,或吊销许可证、吊销执照的行政处罚信息;
16种行为分别是:因贿赂、逃税骗税、恶意逃废债务、恶意拖欠货款或服务费、恶意欠薪、非法集资、合同欺诈、传销、无证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故意侵犯知识产权、出借和借用资质投标、围标串标、虚假广告、侵害消费者或证券期货投资者合法权益、严重破坏网络空间传播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等行为被处以责令停产停业,或吊销许可证、吊销执照的行政处罚信息以及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不可修复的行政处罚信息等。
小秘密:各部门是如何依据企业信用施行分级分类监管的?
只举几个我知道的例子:
海关部门:将企业分为高级认证企业、一般认证企业、一般信用企业和失信企业。
税务部门:施行纳税信用级别A、B、C、D四级的划分,明确A级纳税多项激励措施和D级纳税人诸多限制、禁止措施。
市场监管部门:它有企业经营异常名录,明确满3年未按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将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发展改革委部门:在进入诚信典型企业库后,可优先享受优惠便利的信贷服务。
法院部门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人社部门有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安全生产领域有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其余还包括林草、水利、生态环境、住建、文旅和统计等领域均有分级分类监管机制。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