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发改委)发布《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该办法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图片来源:发改委官网)
办法一经发布,很多中介就开始在朋友圈进行可以“征信修复”的不实宣传,将信用信息修复解读为征信修复。
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聊聊,信用信息修复与个人征信修复为什么不能画等号?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如果不小心产生了逾期,应该怎么处理?
什么是信用信息修复?
失信信息,是指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和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中所列的对信用主体信用状况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包括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和其他失信信息。
《办法》第三条对“信用信息修复”进行了定义,是指“信用主体为积极改善自身信用状况,在纠正失信行为、履行相关义务后,向认定失信行为的单位(以下简称“认定单位”)或者归集失信信息的信用平台网站的运行机构(以下简称“归集机构”)提出申请,由认定单位或者归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移除或终止公示失信信息的活动”。
信用信息修复≠征信修复!
发改委下设“信用中国”,发改委出台的办法指的是“信用信息”,针对的是企业的行政处罚修复。信用主体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后,可以申请信用信息修复。
央行下设征信中心,征信报告是对信用主体历史信用情况的客观记录,规范征信业和征信机构的相关制度文件中未提及“征信修复”。
所以,企业“信用信息修复”与个人征信报告修复不是一回事,“信用信息修复”不等同于“征信修复”。
个人逾期信息应该如何处理?
个人征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一管理,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等信息提供者,均无权随意修改、删除征信报告中显示无误的不良信息。关于“修复”“洗白”征信的说法都是骗局。
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图片来源:征信业务管理办法)
如果发生逾期,自还清逾期欠款的当月开始计算,满五年会自动删除逾期信息,如果欠款一直未还,在个人征信报告中就会显示逾期欠款未还。此外,如果报告当中有错误或者遗漏,个人可以针对错误信息提交异议申请。
如果不小心出现贷款或信用卡逾期,应尽快结清逾期本息,银行授信过程中,对借款人短期、小额、已结清的逾期记录,不会“一票否决”,具体情况可以与相关银行的客户经理进行咨询沟通。
平日里应定期关注自己的征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合理信贷,按时还款,守护个人信用,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