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征信修复的广告和话题,又在各金融群里和朋友圈引起热议。
事关征信的话题,向来热度较高,总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大量关注。
征信能修复,自然是好事,毕竟不少人欠款逾期都不是本意。
最近,国家发改委审议通过了《失信行为纠正后得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后都很激动,以为自己的征信终于迎来了突破口。
某些中介为了获利,更是过度曲解相关政策,导致市民对于失信修复政策有误解。
01修复的是什么信用?
1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第58号令文件《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自2023年5月1日执行。
主要针对的修复的是失信信息,明确提出的失信信息主要有三种: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和其他失信信息。
02信用修复的主体?
文件中提到:
(1)第三条 向认定失信行为的单位或者信用平台网站的运行机构提出申请的。
(2)第四条 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包括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和其他失信信息。
(3)第五条 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中国”网站以及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网站。
(4)第十五条 对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行政处罚信息,信用平台网站不进行归集和公示。
(5)第二十五条 信用平台网站与认定单位、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有关行业主管(监管)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建立信用信息修复信息共享机制。
上述几条征信修复相关内容提到的主体皆是企业、法人和单位,针对的是信用中国等平台。
03信用修复需要花钱吗?
第二十八条 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申请修复的信用主体收取费用。有不按规定办理信用信息修复、直接或变相向信用主体收取费用行为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04征信能被修复吗?
本次出台的新规,修复的对象是失信信息而不是个人征信信息,要搞清两者之间的区别。
(1)概念不同:失信信息一般是被银行起诉到法院,败诉后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后有的;而征信不良记录是指贷款逾期后个人征信中出现了逾期记录,进而被各银行拉入了黑名单,不良征信记录不是失信信息,不在本次文件修复的范围内。
(2)力度不同,在这个全民征信的时代,被列入征信黑名单比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要严重得多。
05征信修复的类型?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内容:
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如:银行过失导致的、第三方还款失败导致的、银行审查不严被冒名贷款或办理信用卡导致逾期的征信问题,经核查,确认征信机构应当予以更正。
据悉,截至2022年1月份,全国个人征信系统黑名单上有1600万人,但疫情前该数据仅是3万人。
征信一旦进入黑名单,便无法在银行或者第三方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或信用卡,不能申请贷款买车买房,也无法贷款创业或进行资金周转,对于这类人来说影响很大。
于是当新规发布之后,一些房产中介和职业顾问,还没弄明白修复的对象就开始大肆宣扬,胡说八道,认为房地产的春天来了。
煽动、鼓舞征信有问题的人,赶在房价新一轮上涨之前,将房子定了,如果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把房子定金或者首付付了,最后贷款下不来,那可真就吃了“没文化”的亏了。
记住,目前征信是不能被修复的,只能将逾期结清等待五年期自动清除,不要相信只要还清贷款征信就可以被修复的说法。
不过新规2023年5月1日才开始执行,还有些时日,后续会推出个人信用相关政策也说不定。
来源:且说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