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年中,最高人民法院积极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制度,这一举措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自2013年7月1日起,中国裁判文书网正式开通,随后的《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这一制度。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19日,各级法院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了1.4亿份裁判文书,网站访问量达到了1080亿余次,截止文章编辑时,当日新增了2722篇裁判文书。这一做法在提高司法透明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倒逼法官提高业务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视为公正的基础和公平的前提。这一网站也是律师、法学研究者、甚至是金融从业人员提供了查询法律信息或者案例的重要平台。
裁判文书网最新数据
裁判文书网要下线?
然而,最近有关于“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库”的新动向。根据财新的报道,最高法院计划于2024年1月启用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库这一新平台,但与现有的中国裁判文书网不同,新平台仅供法院内部人士在专网上检索裁判文书,普通公众、律师和法学研究者将无法访问。这一变化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对于这一转向的原因和影响,目前还存在不少疑问。若新建的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库与中国裁判文书网并存,可能会导致资源重复,若替代现有网站,则可能会削弱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与此同时,最高法院还在同步筹建“人民法院案例库”,旨在为法官提供类案检索系统,并计划在适当的时机对外公开。然而,这个案例库与裁判文书网之间的具体关系和功能尚不明确。
裁判文书公开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指出,公开裁判文书能够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明晰法律规则,促进社会信用,为重要决策提供参考。在阳光的照耀下,司法公开被誉为最好的防腐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司法腐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司法透明与效率、公众知情权与司法专业性的需求,成为了当前司法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欧美公开情况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对裁判文书的公开程度各有不同。多数国家展示了对司法透明度的重视,在官方网站上公开,并在不同程度上考虑了隐私保护和审判公正性的问题。欧盟自2001年以来实行公共文件访问原则。根据请求,通常在15个工作日内提供记录。但也有几个广泛的例外,如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公司商业利益方面的考虑。 美国联邦和州法院通常会公开法庭文件。但对一些敏感案件或涉及国家安全的案件可能限制公众访问。法院在保护隐私和商业秘密方面有严格规定。此外,自由信息法(FOIA)允许公众申请获取联邦机构的记录,除非这些记录属于特定豁免类别。
舆论影响审判案例
Netflix纪录片《作案者》(Making a Murderer)这部关于特蕾莎·哈尔巴赫(Teresa Halbach)谋杀案的纪录片引发了对史蒂文·艾弗里(Steven Avery)和布兰登·达西(Brendan Dassey)审判和定罪的大量关注。该系列片导致了超过130,000人签名的请愿,要求时任总统奥巴马为艾弗里和达西赦免。 播客《串行》(Serial):这个调查性新闻播客在其第一季报道了阿德南·赛义德(Adnan Syed)1999年的案件,这个案件吸引了全球的关注。播客的普及导致马里兰州一家下级法院在2016年撤销了赛义德的定罪并授予了重审。 这些案例表明,媒体和公众舆论在高调案件中的作用不仅可以影响公众对案件的看法,还可能对审判的结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对于公开裁判文书的利弊,观点分为两方。支持者认为,公开裁判文书可以提高司法透明度,增强公众对司法系统的信任,同时为法律专业人士和公众提供重要信息资源。反对者担心,过度公开可能侵犯隐私,影响审判的公正性,或引发不必要的公众舆论压力。例如,艾琳·吴诺斯和奥·杰·辛普森等高调案件中,媒体的过度关注可能对审判产生非理性干扰,影响司法的独立性。
优化而不应该替代
在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中国的司法改革应继续推进,以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公开审判不仅是法治社会的要求,也是公民知情权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不仅助于提升司法体系的透明度,还能够增进公众对司法系统的了解和信任。然而,保护隐私和审判的公正性也同样重要。因此,在推进法律信息公开的同时,应考虑到隐私保护和确保审判不受外界不当影响的必要性。
公众应该对这个事件保持理性探讨,毕竟这一事宜尚未确定,不可大肆宣扬“退步”之类的说法。但是在探讨未来的裁判文书公开制度时,当然有必要考虑如何改进而非倒退。现行制度虽然存在小瑕疵,但总体利大于弊,应当继续保持并优化,而不是被替代。公开的细节可以进一步修补,以确保这一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公正与公平,同时满足社会各界的合理需求。
对公众开放的案例库应包含尽可能多的可公开内容,同时妥善处理涉及隐私和敏感信息的案件。这不仅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也是公民了解和参与司法过程的基本权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保护个人隐私和确保司法过程公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开审判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和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