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的数据信息直接从政府部门获取。例如,众所周知的情况:环保部门对污染环境的企业的行政处罚数据,税务局对未办理纳税申报的行政处罚数据等。一旦企业出现失信行为,将对企业主体的生产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接下来我们分以下五个模块详细聊聊企业信用的问题!
1、企业信用修复是怎么来的?
企业信用修复是指在非主观故意的因素导致失信行为后,失信主体在设定的期限内主动进行纠正,并根据一定的准则,经过规定的程序,重新建立其信用体系的过程。
在2019年7月,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的第十三条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
对于失信的市场主体,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纠正失信行为并消除其不良影响,可以通过以下行为来进行信用修复:作出信用承诺、完成信用整改、通过信用核查、接受专题培训、提交信用报告、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等
在修复工作完成后,失信记录的公示将立刻停止,联合惩戒措施也将终止执行。
2、哪些行为会让企业信用受损?
广义的社会信用包括金融信用和公共信用,金融失信行为包括信用卡逾期、拖欠贷款等行为,我们这里所说的公共信用,信用信息数据直接来源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就是我们说的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进行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例如:大家已经很熟悉的法院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税务部门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的行政处罚信息、环保部门对污染环境下达的行政处罚信息、市场监管局对违规生产经营的行政处罚信息等等。
企业以下这些行为也会导致企业信用受损。
违反法律法规:企业违反法律法规或监管规定,如偷税漏税、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等,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企业信用受损。
财务欺诈:企业或其员工进行财务欺诈,如伪造财务报表、隐瞒真实财务状况、操纵利润等,这些行为不仅会导致企业信用受损,还可能引发法律风险。
商业纠纷:企业与其他企业或个人之间存在商业纠纷,如合同违约、侵犯知识产权、劳动纠纷等,这些纠纷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使企业信用受损。
管理不善:企业管理不善,如决策失误、经营不善、内部管理混乱等,这些情况可能会导致企业信用受损。
客户投诉:企业产品或服务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客户投诉大量增加,这些投诉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可能会使企业信用受损。
缺乏透明度:企业信息披露不透明,如隐瞒重大信息、误导性宣传等,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
不良社会影响:企业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涉及暴力或色情内容等,这些行为不仅会导致企业信用受损,还可能引发社会舆论的谴责。
3、企业信用受损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根据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会对失信主体实施包括行政性、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四大类”的约束和惩戒。
其中,市场性约束和惩戒措施包含但不限于:
1、限制出境和限制高消费行为等措施;
2、支持征信机构采集严重失信行为信息,纳入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
3、引导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定价原则,对严重失信主体提高贷款利率和财产保险费率,或者限制向其提供贷款、承销、保险等服务。
4、企业信用受损企业要怎样申请信用修复?需要的时间?
根据相关条款,企业信用修复适用于两种失信行为:一般失信行为和严重失信行为。失信主体可以通过提交已履行处罚义务的证明材料、公开信用承诺、参加信用修复培训、提交信用报告等途径进行信用修复。此外,还需满足一个条件:经过最短公示期。
对于一般失信行为的行政处罚信息,自行政处罚决定生效之日起,在信用网站上的最短公示期为三个月,最长公示期为一年。
而对于严重失信行为的行政处罚信息,自行政处罚决定生效之日起,在信用网站上的最短公示期为六个月,最长公示期为三年。
5、所有失信行为都可以进行信用修复吗?
并不是所有的失信行为都可以进行信用修复。
在6大领域、16种行为中被处以责令停产停业,或吊销许可证、吊销执照的行政处罚信息是不能被修复的。
6大领域分别是:在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强制性产品认证等领域被处以责令停产停业,或吊销许可证、吊销执照的行政处罚信息;
16种行为分别是:因贿赂、逃税骗税、恶意逃废债务、恶意拖欠货款或服务费、恶意欠薪、非法集资、合同欺诈、传销、无证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故意侵犯知识产权、出借和借用资质投标、围标串标、虚假广告、侵害消费者或证券期货投资者合法权益、严重破坏网络空间传播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等行为被处以责令停产停业,或吊销许可证、吊销执照的行政处罚信息以及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不可修复的行政处罚信息等#企业# #企业信用修复 行政处罚记录消除# #企业服务#